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日本 > 时事 > 正文

中国无偿献血应该借鉴日本经验

时间:2010-11-02 16:42:5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Miyo

      近期,中国北京、南京、昆明、青岛等部分城市血液库存有所下降。北京血液中心库存仅够2天的供血量,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就会发生供不上血的情况。为应对“血液告急”,中国卫生部部长等带头献血,并号召更多公众参加无偿献血。

      血液是现代医学治疗疾病、拯救生命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科学研究表明,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超过人体总血量的10%,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

      据悉,随着中国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逐步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临床用血需求量以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相比,当前中国人口献血率仅为0.84%,远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用血量的不断增加、因天气变冷等因素影响导致献血人员减少等,都影响了血液供应。如学生放假、过年过节时容易出现血液库存不足。而“无偿采血,高价用血”的机制,造成民怨极大,民众对无偿献血的信任危机十分严重。这些客观条件之所以对采血造成严重影响,说明中国的无偿献血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和满足快速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还面临很大的压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献血制度。1975年,日本实现无偿献血。20%的日本人有献血手册,见到采血车,自动走上前去,坦然自若地伸出手臂,不求任何回报。1989年,56岁的明仁天皇已献血15次。

      2003年初,中国遭受“非典型肺炎”侵袭,全国上下紧急动员起来。苏州某日资企业课长深谷裕司第38次无偿献血,支援中国人民战胜病魔。他拥有日本红十字会颁发的4本献血手册、1个肾脏提供者证、1个眼库登记证、1个献血登记证、3枚献血徽章,献血总量达1.5万毫升,而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个准备捐献这么多样器官的热心人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心理思维。献血事业存在瓶颈,器官捐献的难度更可想而知。1998年,中国骨髓库登记的志愿人员8000多人,而日本则高达100多万人。2000年2月,32.6%的日本人愿意在被判断为脑死亡后捐献出自己的器官。中国400万角膜患者每年仅有3000多个供体,眼库一度只有5个,日本则有50多个眼库。由于器官供体严重不足,一些可以挽救的生命提前结束。目前,遗体来源稀缺已成为中国器官移植的最大瓶颈。

      中国现在的献血源结构不尽合理,从各地往年无偿献血的统计报表发现,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90%,而中国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在无偿献血者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以血荒严重的昆明为例,公务员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献血人数的0.92%。尽管官方为鼓励公务员献血,往往给予献血的公务员额外的休假和物质补偿,仍然难以唤起公务员群体的献血热情,更少见地方官员出来公开“带头献血”。 

      日本的公务员队伍在忠于职守之余,也踊跃参与公众事务,积极献血,这被日本民众广泛赞誉。上行下效,当上至天皇中到庞大的公务员阶层都能积极献血的时候,也意味日本民众献血的热情绝不是问题。这种既靠制度保障,也靠天皇和公务员自觉行动的献血做法,显然值得处于血荒之中的中国借鉴和学习。正如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一个人的鲜血是有限的,但大家的爱心是无限的,参与无偿献血是每一个健康、适龄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相关阅读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